
何谓“从没捉到捉”? | ||
2008-08-01 本文访问次数:36 | ||
| |
|
何谓“从没捉到捉”? | ||
2008-08-01 本文访问次数:36 | ||
| |
|
对“从捉到捉”的辨析(上)(组图) |
2008-08-29 本文访问次数:7 |
| |
|
对“从捉到捉”的辨析(中)(组图) |
2008-09-12 本文访问次数:14 |
|
对“从捉到捉”的辨析(下)(组图) |
2008-09-19 本文访问次数:5 |
|
“联合捉子”忆往昔(组图) |
2008-09-26 本文访问次数:17 |
|
“配合捉子”不容混淆(组图) |
2008-10-17 本文访问次数:21 |
|
九九中规任期内的联合捉子(组图) |
2008-10-24 本文访问次数:8 |
|
对“联合捉子”的旧势新解(组图)
以史为鉴,可以明兴替,妥善辞旧,利于更好迎新。“联合捉子”长途跋涉,一路风尘,进展至今将以何等崭新面貌闪亮登场,令人无比牵挂与期待。为和以往有所对照我们不妨用两则旧图为样板,以新老尺度作一次测绘,庶几有助于加深印象及促进理解。
从报刊、网络的报道及相关材料的介绍中得知:修改象棋规则的准备工作,早在数年前已经着手进行。2004年5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筹备会议,作出了全面部署。2006年9月8日在中国棋院举行了有19人出席的研讨会,从中整理出来《象棋竞赛规则修订第一稿》(简称O七中规第一稿)。此稿第26条“棋例总纲”的四款规定,与九九中规及八七中规并无差异。2007年3月7日,为期两天的象棋规则修改会议在上海结束。经过中国象棋协会技术委员会与裁判委员会十余位专家的审定(以上系《北京晚报》语),《象棋竞赛规则2007年版试行本》(简称O七中规试行本)诞生并开始在象甲联赛及其它重要比赛中试行,直至今日。O七中规试行本的“棋例总纲”发生了不小的变化。原因何在?阅览后文自可知晓。
本文图1,原为九九中规的图六(原八七中规图十一;八四中规图二十)。其循环反复的着法是:红马八进七,黑炮1进1,马七退八,炮1退1……对于此图的裁决,九九中规若与八四以至八七中规比较不仅删掉了“联合捉子”及“配合捉子”等等术语;改换了“从没捉到捉”及“从捉到捉”的定义,而且在“联合捉子”的裁决程序上另立了新说。即如29页6款所示:“凡是原来已经捉着子的子或相关子,走动后无新的捉子行为(即从捉到捉),均按闲着处理。”(笔者按:实际上已经把“从捉到捉”当成“闲”的代名词,与“打”永不沾边,不论有没有实质性变化。)因而对本图的判语为:“尽管黑车依仗炮的保护能吃红方底马,但避炮属于从捉到捉的闲着。而红马长捉无根的黑炮违反禁例,红方不变作负。”
而O七中规第一稿将此图列为图九。与之有关的30页7款是:“凡是原来已经‘捉’着对方的棋子或其他相关棋子(包括联合捉子中的一个),走动后仍然存在‘捉’(即从捉到捉),但在形式或本质上发生变化时,按‘打’处理。”因而对本图的判语为:“红马两步属‘长捉’。黑方车炮属于‘联合捉子’,黑炮走动前后,黑车均能吃红底马,但避炮以后,已从相互换子,变成能够‘得子’,本质上起了变化,因此,两步走炮均应按‘打’处理。两打两还打,双方不变作和。”
本文图2,原为九九中规的图八,其循环反复的着法是:红马三退一,黑车7平8,马一进三,车8平7……其判语是:“红马长捉黑车违反禁例,黑方两步平车有一步属于从捉到捉的闲着,红方不变作负。”
而O七中规第一稿将此图列为图十,判词为:“红马‘长捉’。黑方车炮属于‘联合捉子’,黑车走动前后,黑炮均能打红底车,但黑方两步平车是从相互换子,变成能够‘得子’,本质上起了变化;同时车8平7还增加了捉马新的‘打’,因此,两步平车均应按‘打’处理,两打两还打,双方不变作和。”
笔者按:无需多作解释,上述两则疑难棋势具有广泛代表性,对其如何论断,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。两页判决书的形成,举步维艰,是19位专家殚精竭虑反复思考真实意志的集中体现,终于洞察秋毫,一语破的,令人慨叹不已!
情随事迁,智者不免。北京会商,第一稿平安落户。时隔半载,上海研讨,试行本又谱新歌。试将先后两版加以对照,发现对本文图1(O七中规试行本图十)的判词作出以下更改:“红马两步均属长捉无根炮(动子捉子)。黑方车炮属于联合捉子。黑炮步步避捉,虽然存在车炮联合捉吃(静子捉子)红方少根马的得子手段,但仍应由长捉无根子的红方变着,不变作负。”
同时,对本文图2(O七中规试行本图十一)的判词也作出了相应的修改:“红马长捉黑方无根车(动子捉子),黑车避捉的同时有一步为捉马,另一步为车炮联合捉(静子捉子)吃红方有根车,同图十,应由长捉无根子的红方变着,不变作负。”
对上述两图为什么这么判呢?因为新设立的一条规定在管着它们。这就是9款所述:“双方形成互捉时,如果一方长捉无根子,另一方长捉或其中有一着捉有根子或少根子,应由长捉无根子一方变着,不变判负。”
笔者按:这段不算很长,整整50个字的条款,言简意赅,包罗万象,从所未见,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待定事理,一大堆概念需要明确,即如:为什么要对第一稿作出改判;对所有动子捉子和静子捉子现象如何作出全面协调的诠释;怎样重新理解“从没捉到捉”及“从捉到捉”的确切含义;怎么才叫“真根”,少根子应算无根子还是有根子;对不需要比较有根、无根的其它形式“联合捉子”究竟应该怎样判决;以及撤销“打”的术语,令其脱离“禁止着法”的管辖;对“棋例总纲”重新整合等等。作为超级“裁迷”的在下,对此倍加关注,不会冷眼旁观,自当不揣浅陋陆续表明个人的一孔之见,尚祈业内人士及广大棋友不吝明教。(74)
“根”的较量(附图) |
2008-11-28 本文访问次数:9 |
| |
|
云里雾里辨“真根”(组图)
■刘国斌
图1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图2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图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笔者有幸于首届智运会期间,以工作团成员的身份入住赛会一段时日,自感视野开阔,获益良多。一日正在附设的交流室内与季本涵、言穆江、高海明等裁友,探讨O七中规试行本棋例总纲第三款与亚规相关规定有何异同之处时,恰遇新科女状元唐丹从旁走过,我遂即兴问她对我面前棋盘上所布局面如何裁决?她心直口快,略作浏览后便即回答,二打二还打,双方不变作和。我说:“第一,新规则已取消了‘打’的概念,应改称‘二捉二还捉’;第二,即便是‘二捉二还捉’,也不一定判为不变作和,还需要比较捉的是有根子还是无根子,才能下结论。”她犹豫不语。小唐是我在北京市象棋裁判培训班授课时的学员,天资聪慧,反应甚快,学习认真,提高迅速。但因时间紧,内容多,难度大,任何人不经长期的系统钻研,反复的实践锤炼,逐渐积累经验,就算是天生奇才,也难做到很快融会贯通。象棋棋例是一门特种学术,仿如法律条文,虽与象棋技法紧密相关,却并不全然等同,需要字斟句酌,方能理解无误。棋手构思争先夺势妙手成杀的蓝图;裁判员则着眼于为双方每步棋作出精准定性,二者思维理念不无差异。在枝附叶连,杂蔓丛生的棋例面前,谁都会有不辨方向的时候,一些老资格裁判都有切身体会,决非虚夸之语。试行本棋例总纲第三款绝对是一项新事物,对若干旧观念无疑是一次激烈的撞击。迹象表明,迄今尚未引起业界的足够重视,人们并未发觉在这段文字统御下,有的流行布局已出现难以为继之虞,只不过人们的注意力尚未达到及时利用规则的高度,无人提出罢了,所以仍在照走不已。说不定有朝一日就会叫首先醒悟者从中获利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笔者在仔细推敲的过程中,越来越感到无所是从,对是否算“根”的辨认上,真有点雾里看花,水中望月的味道,每当迟疑难断时,不由得就会忆起那句“借我一双慧眼吧”的歌词。以下谨介数例,与裁友同参:
图1是上海邬正伟与河北张江在1993年南京全国团体赛对垒时,可能形成的待判局面。如图黑马正在蹬着红炮,邬方实战走的是退炮暂避,以致引起其它变化。其时若改走平车互捉,则可能走成红车九平二,黑马7进8,车二平四,马8退7,车四平二,马7进8的反复局面。依八七中规会被判为“二打二还打,不变作和。”但如出在今日,用O七中规试行本来裁决,将会得出怎样不同的判词呢?各自都是两捉,需要分辨捉的俘虏是什么。红车捉的炮和士,明显都是无根子;而黑马捉的红炮无根,也是一望即知。关键是被黑方马炮联合打着的红车,是否应该被看成是叫红炮暗保着的“有根车”呢?按旧观念应视为“无根”,但因有图十一的样板作示范,似乎又应当算作有根。算不算“有根车”关系极大,能决定这个待判局面的命运。但若权威部门无人发话,请问哪位基层值场裁判长敢斗胆宣判?这不要难死人吗?动辄得咎,怎么判都可能出错,还是远离是非之地为好,这就是不愿担当正裁判长的思想根源。
图2发生在1987年11月26日广东番禺举行的六运会象棋团体决赛中。对局者是四川蒋全胜和河北刘殿中。丁晓峰在《棋友》1988年3期11页所作的评注中表示,如图时黑走车9平1是正着(兑车后)形成炮卒士象全对士相全必胜局面。“如误走车9平3准备抽吃,那么红方可车八平九,再车九平八捉炮,形成长捉对长要抽吃,不变作和。”丁君的这番论断,完全符合八七中规的裁决精神,具见经验老到。但换作当今棋例,又当如何判处呢?红车两步捉黑炮,各届棋例均无岐异,判为长捉无疑。而黑炮平移之着,九九中规或可视为“没有新的捉子行为,应判从捉到捉的闲着。”而O七中规则与八七中规相同,均判为长要抽吃子的“长捉”。二者唯一不同的是:后者已到此为止,判为二捉二还捉,不变作和;而前者尚有附加条件,需要甄审所捉的俘获物是否有“根”。具体到本局就要确认黑方所要抽吃的红方七路河口相,到底应算“有根子”,还是“无根子”?这又是一则前人从未经历过的难题。按说既然能被对方抽吃,就应看作是假根子亦即无根子,但对深陷双方争战漩涡的红相而言,事关重大,一语立决生死,凡人岂敢妄言。此种没有标准答案,结论可左可右的怪题,除非有关领导单位制订严准定义,给出明确指示,否则,绝不是民间爱好者通过学术探讨就能找出判处规律来的,这难道不是大实话?
图3出现在1988年9月4日的呼和浩特全国个人赛上。辽宁卜风波执先对阵广东庄玉腾,从21回合起,一度双方着法反复,后因一方变着,才未形成待判局面。如图时红走马三退一,黑炮8平7,马一进三,前炮平8,马三退一,炮8平7,马一进三。《棋友》1989年5期13页,评注者董志新先生认为:“如续走前炮平8,成两打两还打,双方不变作和。”所言极是。但若用今规来判呢,结果如何?我们逐一解读:红方马退边隅,造成三路车捉黑无根炮。黑方平炮是用后炮捉红有根车。红马进三成为六路炮捉黑边马的炮架。黑前炮平8后,这次捉的是无根车。计算总账,红方两步捉的都是无根子;而黑方捉的却有一步是有根子。依照O七中规试行本29页第9款的规定:“双方形成互捉时,如果一方长捉无根子,另一方长捉或其中有一着捉有根子或少根子,应由长捉无根子一方变着,不变判负(图九、图十)。”
本文图3应由红方变着。当年实战时本局为红先胜,如按今规须由卜凤波变着,那么,胜败就很难预料了。(7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