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 楼
一、“一棋多规”是棋类文化的普遍现象
象棋“一棋两规”,并不涉及棋枰、棋子、胜局、和局这些型制上的根本要素,而是在下棋的禁、允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。中国规则禁止“长杀”、“长捉”、“一将一杀”、“一将一捉”,并且区分被捉子是否少“根”;亚洲规例允许“长杀”,只禁止长捉一子,允许“分捉二子”、“一将一捉”、“一将一杀”,并且不论被捉子“根”的多少。由于“将”、“杀”、“捉”是下象棋的基本技巧,不同规则此禁彼允,涉及胜、负、和结果,这种分歧说来话长,非简单所能弥合的。
早在1935年谢侠逊首下南洋转战新加坡,与陈粤樵十局公开赛,即发生过“一将一捉”作和有共识,“一将一杀”是否作和有分歧,以致见诸报端公开争论,最后二局未获进行的事实。从中可见当时中国本土棋规“杀”(目标为将、帅)重于“捉”,海外华埠棋规视“捉”(直接威胁)重于“杀”,理念和习惯上已有明显差别。究其根源,在于中国幅员辽阔却交通闭塞,下象棋者众却不便异地交流,南北东西在棋规上出现传承或见识不同必不可免。中国大陆一直到解放后经济文化发展,有条件举办全国棋赛,方才统一了棋规。当年广东、福建侨胞远赴南洋奋斗谋生,始终积极传承象棋国萃并因地制宜开拓发展,其中艰辛异乎寻常,逐渐形成不同于本土的棋规体系,同样为丰富象棋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平心而论,“一棋两规”各自都来之不易。
象棋概说是“一棋两规”,细说还规外有规。中国台湾地区实行亚规,但规定未过河兵、卒作为“子”,与大陆以及同样实行亚规的港、澳地区都不同。它只实行于岛内比赛,够不上称其“一棋三规”。
至于与象棋源出一脉的朝鲜象棋,除了棋枰、棋子枚数和名称完全相同外,已成另一棋种。棋子摆法大致相同。惟将置花心,象、马位置可以互易,走法兵首着即可横行,象行一格加“田”字并可过河,车横直行不得越九宫,炮不能去炮亦不能隔炮去子。开局时首着须把将归位,以后将可在九宫内依线行走一格。朝鲜象棋依稀是北宋象棋定型前夕的活化石。
同为中国棋类文化国萃的围棋,二千多年来在棋枰逐步发展到纵横各十九道,以及废除坐子的过程中,吃子、死活等根本要素均无改变。但是,目前却存在“一棋四规”的现象,主要表现在中国“数子法”与日本“填空法”的不同,中、日、韩在黑棋贴目上的差异,以及中国台湾应氏规则将计时纳入贴点的规定。如同中国的象棋棋手参加国内比赛执行中规,出境比赛执行亚规一样,各国各地区的围棋棋手也是一概按办赛东道主采用的规则执行。这一现象对于推进围棋发展,非但不是阻碍,而且在促进国际交流,相互取长补短,丰富棋类文化内涵诸多方面,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。
现存与围棋最相近的棋种,是存在于中国西藏和印度锡金地方的藏棋。棋枰纵横各十七道,黑白坐子各6枚。这是传承中国初唐时期棋类文化的一个支脉。
国际象棋风靡欧美,也有蒙古象棋与之大同小异。它的棋子,相当于“象”者刻成骆驼,相当于“后”者刻成狮、虎,“兵”刻成侍从或小狮、小虎。棋手施展“配驼杀”精彩杀着,须先行宣布第几着将死对方,显示棋艺高超,这是马上民族下棋独有的魅力。
利用国际象棋棋盘也可以下国际跳棋,这是另一个棋种。比围棋缩小四道的五子棋,现在也有国际比赛和等级称号,专业比赛禁着“双活三”,业余比赛则不禁,二者变化不同,也是“一棋两规”。

一枕唏噓一枕夢
半床風月半床書